返乡博士在潮汕老屋里的期盼与念想 | 听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布蕉绿的私家庭院 Author 布蕉绿
本栏目关注和收录在世界各地潮汕人的非虚构写作故事,期待通过背景迥异写作者们的独特视角,了解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和个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潮汕这片“省尾国脚”的地区正逐渐与全球化的版图连接,这些珍贵的记录将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下不断受到冲击的潮汕人和潮汕文化,成为一部生动灵活的潮汕史。
这篇文章是李丽琼今年 3 月份的作品,她记录了今年疫情影响下特殊的春节,她的老同学——椰子在家乡汕头澄海践行老厝活化的故事。从她的写作中,我们可以遇见一位心系家乡的青年以及他的乡土实践。
李丽琼
汕头澄海人 自由职业者
——
喜欢表达又享受沉默,时而冷静时而文青
作者前言
椰子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认识二十年了。中学时在澄海中学的秦牧文学社一起共事时,他就展示出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善于谈笑风生的性格,后来他一路求学读到博士,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
近几年,他开始做很多推动的事情,带着一种浓烈的使命感,想让自家祖宅焕发生机,他总说是祖先选中了他,这曾一度让我很疑惑他的动力究竟来源何处,毕竟每一个在“三明治”年纪的人,都要面临生活的一地鸡毛,谈情怀显得太奢侈。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面陆续整理家族旧照, 给祖辈录口述 ,还去海外寻找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在这过程中慢慢培养出对家族的感情和使命。
在陆续了解他和他的祖宅故事之后,我也慢慢理解是那片土地滋养了他,乡土和家庭给了他与众不同的成长养分,他自己也怀着一颗期盼回馈乡土的心。他很有责任要成为那个连结古今、连结内外和推动文脉传承的人。
当理想照进现实,总要面临很多难题和挑战。这场疫情,让他推动“老屋活化”的脚步放缓,却又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体验乡土。今年带着妻儿在祖宅度过春节的他,在乡村生活里,激荡起很多回忆。这些让他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也是鼓励他前行的动力。
这篇文章从开始写到最终发出来,经历了 1 个半月,中间还经历了椰子的微信无法查看朋友圈,无法看群,我收集整理的他在朋友圈的感悟,也变成了一种“被抢救的幸存”了。
感谢得合书店的彭业宏兄、远在美国的周瑷玛(樟林古港像后海就是她说的)、两位慷慨表示图片不用具名的的朋友。还有感谢在我书写过程中,给过一些意见和建议的朋友。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大概是一种书写记录的爱好,又或许是一种对乡土的责任。
跨越四百公里回到家乡,
给祖宅挂上灯笼
今年春节,椰子早就计划好要带着三岁的儿子小文,从广州跨越四百公里,回到乡下祖宅去过年。为了增添一点年的气氛,回到家乡之后,他踏着木梯子,充满虔诚地在自家祖宅挂上了传统的竹制灯笼。
灯笼是椰子特意到揭阳棉湖找手艺人定制的,他想要在家乡营造一点过年的仪式感。安装好灯笼的当天夜晚,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一切和他想的不大一样,路灯太亮堂了,完全没有给他的怀旧留下足够的蔓延空间。
“潮汕版后海”:樟林古港
椰子家的祖宅位于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塘西村。樟林是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侨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地,也是“南粤古驿道”的要点,潮汕先民们在这里搭乘红头船下南洋,在异国他乡追逐发家梦。近几樟林古港经过经过环境整治和修缮,开始成为一处旅游景点,时常有成排的旅游大巴排列着,一到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
我曾经带朋友到樟林古港游玩,朋友说有那么一点北京后海的感觉。被她这么一说,我才想起一些小视频平台上,经常有人在晒晚上到这里唱歌,这里的确像后海一样算是一个自然环境下的文艺聚散地,只是乡土气息更浓郁了一些,也没有那么多文艺小店。
樟林新陇村闸门外
今年春节疫情蔓延,全国旅游业都受到影响,作为旅游景点之一的樟林古港当然也随之落寞。乡村广播用普通话和潮汕话大声播放着疫情防控信息,在东里镇樟林古港附近的樟林新陇村闸门外,放置了两根横着的竹竿,竹竿中间加了铁丝网,默默劝退路过者。
原本四通八达的乡村街道,也被封住了多个出口,只留一两个要道进出。平日里热热闹闹的“美食街”中山路,店铺基本关门大吉。
平时在这里可以吃到很多有潮汕特色的食物:老式炒粿条、猪脚饭、豆糕粿、鼠曲粿……,每次有朋友来樟林,椰子总会带他们到中山路来觅食,这里的潮汕老味道总是让朋友们赞不绝口。
期盼雅致的老屋
焕发新气象
椰子家的祖宅在樟林古港河附近的塘西村,祖辈居住的地方叫德和里,当地人叫德茂内,原是一片总面积达 5000 平方米的建筑群。
樟林起凤陈公祠·德和里全景
位于正中的起凤陈公祠也叫陈德茂祠,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潮汕传统建筑。这座老屋建于民国十年(1921 年)。以起凤陈公祠为中轴,哲谋广居书斋、大夫第(大厝)和向荣别墅分别在东西两侧营建。
起凤陈公祠
椰子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长大后到深圳、广州读大学,又定居广州工作。但是他时不时地有回到家乡,看望家里的长辈,偶尔也邀请朋友到祖宅做客。我也曾经在他的带领下,到樟林吃过老羊仔猪脚饭后,来到这座老宅喝一泡功夫茶。当时书斋门板上的书法、墙上的花砖、宅子里的凉亭,都让我觉得很吃惊,平时和椰子交谈是知道他来自书香门第,但不知道他家祖宅原来这么儒雅。
欧洲进口的马约利卡瓷砖
椰子祖宅的书斋门板书法为澄海隆城秀才
张江柳(1868-1949,字锁烟)所写。
宅子里的凉亭,这是一处在私宅里的园林
作为在外的游子,椰子曾经也更多是一个过客。前些年椰子的爷爷、奶奶、叔叔相继辞世,老宅曾经空置了三年。当一座房子没有人气的时候,总难免显得凋零。目睹雅致的老宅日益荒废,很多人感到很遗憾。椰子去各地访学的时候,看到过一些老屋活化的案例,他开始萌生出希望自己家的祖宅能够成为乡里的文化空间的想法。
起凤陈公祠的图书角
椰子平时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也在做一些文史研究,青年教师的个人业余时间其实并不充裕。想让要自家产业的一部分变成公共文化空间,一方面要取得家族亲人的支持和理解,一方面也需要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伙伴。过去一年,他常常见缝插针地奔走于省城与乡下,和家族父老、当地乡亲、旧朋新友不断沟通,购置了书架、接上了网络、装上了投影仪,开展过做红粿桃、唱潮剧、读潮汕童谣、夜观星象等活动,组织过樟林文献研讨会,老屋慢慢有了一些新气象。
也是因为过去的一年为老宅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椰子对老宅的感情也更深了,这才萌生出要带着妻儿一家三口在老屋守年夜的想法。除夕那天下午,椰子特意邀请住在附近的朋友晚上过来相聚放烟花,身材高挑的他拿起长长的竹竿,垫着脚给路灯临时加上了一个纸皮箱,希望稍微挡一下亮光,让夜晚的欢庆更有气氛。
夜幕降临,伙伴们如约而至。他们准备好烟花,噼里啪啦地点燃了,空气中弥漫着孩子的欢笑,大人也跟着笑逐颜开,椰子也觉得这一刻终于有了一些年的味道。
夜里子时一到,门口的村里大广播响起了潮剧《十仙庆寿》,这和他平时在城市楼房里面常常听到的春节晚会的倒计时有所不同。那一刻,恍若隔世,喧天的锣鼓伴随着零星的鞭炮声,在宁静的乡村里面显得格外响亮。
在力所能及的领域里
为乡亲做一点事
除夕之夜的欢乐热闹过去没多久,住在老宅的椰子很快就感受到一种诡异冷寂,手机上的新闻告诉他:离家不到1000米的邻村有一例确诊案例,一时间人心惶惶,好在过年祭祀也准备了鹅肉、鼠曲粿、红粿桃,倒是有几天不用为食物发愁。
宅家过小日子之余,椰子也常常在想,自己可以做点什么。那段时间,有友人向他反映过樟林确诊新冠病毒的人的信息,这也是全市的第二例,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地方媒体对患者的背景信息介绍得不全面,只是说确诊和乘坐过102k 路公车,一时间乡里谣言四起。
有朋友希望椰子能帮忙联系到南方日报记者,对接患者做采访,让患者的心声公诸于众。虽然素不相识,但是椰子也很快了解到患者刚好是中学的校友,在北京工作,是在南京与朋友聚餐期间感染上病毒,但是因为没有症状,他自己也不清楚。为了谨慎起见,回家乘坐102k 路公交车期间,他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与人交谈,回乡之后也主动报告自己的行踪和身体状况,入院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治愈,病床上还写了一封感谢信对医院和政府表示感谢。
记者接到“报料”后,电话采访、写报道、编辑发布,一篇题为《一位感染者的感谢信》的报道在几小时内阅读量达到了10万+。虽然有些人对患者的“自白”不大理解,有的骂他祸害乡里,有的嘲讽他“谄媚做秀”,但是椰子还是认为患者积极、坦诚的态度值得肯定,而及时披露讯息的社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大家的恐慌情绪能得到安抚。他更深信,在疫情汹涌、众声喧哗的当前,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能为乡亲做一点事。而知识人更有责任去传播一些有意义的声音。
亲手搭一座秋千的执念
往年回家走亲访友连轴转,今年提倡亲友“云聚会”,椰子倒是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他自己心中关于老屋的蓝图。
从去年年底开始,椰子心里就有一个关于老屋屋前空间改造的计划,他心心念念地想在自家祖宅起凤陈公祠前面搭一座秋千,还特意画了草图,标明了尺寸。
我们曾经就这件事情有一些分歧,我认为这样的设施是有风险的,我当然也理解公共空间的重要,可万一有孩子玩耍的时候伤到了,就是自找的麻烦。
椰子语气坚定地回应:“如果因为有顾虑就不做了,那很多事情就做不成了。”
面对很多善意的劝告,他还是执意要做,他自己按照草图找来了木材、绳索,也做了一块温馨提示注意照顾好孩童、爱护设施的木牌子。
他很盼望这样的一个改造,能够让老宅的人气旺起来。这几年,乡镇也建起了很多商品房,居住在传统老建筑里的人越来越少,他希望自家的祖宅能融入乡里人的生活,成为一处有事没事过来走走的地方。
他很乐于参与到这件事情中,平时只在三尺讲台讲课的他,自己也拿起了锤子敲敲打打参与搭建,还特意托朋友从普宁快递来稻草加盖在秋千的顶上。看他这么郑重其事,再加上他满腹经纶,我还以为秋千顶上的稻草有特别的寓意讲究,他却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美观”。
他一直期盼着在这个春节,自己的儿子可以和厝边头尾的大小伙伴,无拘束地在自家的老宅玩耍。谁知道秋千搭建好了之后,正是各家各户被要求自觉隔离的时候。阳光晒在秋千上,一副温暖祥和景象,出来玩的孩子,却并不多。
过了几天,附近倒是零星有小孩子过来玩耍,有的还一天过来两趟。也有一些乡民会过来打羽毛球。只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秋千上的“注意安全”的字眼,格外亮眼。
终于有时间
体验乡村慢生活
往年春节,正月初三家族的祠堂宴席是雷打不动地举行的,平时居住在各处的亲戚们都会尽量在这个时间见面欢聚。今年疫情当下,家族长辈识大体地决定取消祠堂宴席,椰子难得有时间可以在老宅写写字、看看书,体验乡村慢生活。
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每次逢年过节,兄弟姐妹们满屋子跑来跑去玩游戏,海外的番客亲人回来,谈天说地,热热闹闹。
这个仿佛是给快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春节,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乡村的生活。他观摩了邻居强哥卤鹅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潮汕传统的烹饪方法,将整只狮头鹅放在大鼎里面,以老卤、冰糖、桂皮、豆蔻、八角、南姜、蒜等卤料制而成,这是祭祀神灵的时候必备供品。
强哥既是邻居,也是住在椰子祖宅大夫第的“管家”,他平时在家卖潮汕的单丛茶,也帮打理老宅。他特别喜欢捣鼓美食,味觉敏锐。这次椰子一家回来小住,强哥也常常热情地展示厨艺,分享美食。
椰子的儿子小文今年三岁,他在广州出生和长大,今年已经上幼儿园了。这次和爸爸回老宅居住,对于周围的一切也充满了好奇,屋前屋后跑来来去,和爸爸一起在老宅写字、涂鸦、做手工,甚至还能套上舞狮玩一玩。
在老屋里,能在八仙桌前吃地道潮汕菜,用老式的炉子吃牛肉火锅。吃完饭到屋外荡秋千,乡村的广阔天地里,更让人感到无拘无束。
因为是侨商世家,椰子逢年过节都会给海外亲戚拜年。马来西亚槟城的老姑微信上看到在老宅拍的照片,也夸奖小文气派非凡,为家族里有这样活泼、儒雅的后代感到欣喜。英国伦敦的堂姑Laura也发Email来关切疫情,祝福家人一切平安,还专门发来太极拳老师陈小旺的益肺功视频,希望跟着练功。
元宵烟花下的
激动与落寞
在老宅住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平时生活在广州的妻子,也需要回潮州庵埠和亲人团聚,他们到庵埠小住几日。元宵期间,椰子和儿子小文在天台上看到了满天的烟火,小文很兴奋,骑在爸爸肩膀上,高兴地拍手抖脚。
椰子却惊觉一转眼到了元宵,原本计划这个春节要和当地的社工们组织起樟林古港导赏、元宵观月的天文活动,现在只能是无期限地延长了。此刻他涌起一丝幻灭感,没有太多的祈求,只愿活在一个平常的人世间。
椰子也不时会想起自己的奶奶生前常在院子练习六通拳,这套拳法让年轻时常年卧床的奶奶脱胎换骨,安度晚年。但是他只记得了其中的几招,他把奶奶最擅长的“金鸡独立”教给儿子,在不能出门的时光里,儿子练得格外欢畅。
只要门开着,
就总会有人进来
元宵过后,椰子又回到老宅小住几日。乡村的生活确实让人安逸,他有点怀念祖辈晚年的日常,会想起午后的阳光下奶奶戴着老花镜看报纸,爷爷在客厅踱步走来走去看电视里的潮剧。午后,村里的几位老麻将友如期而至,老屋里常常有人进进出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疫情渐渐平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门敞开着,进来两位素不相识的老阿姨。老阿姨笑着说几十年没有进来过,进来瞅瞅,是椰子的爷爷奶奶的旧识。寒暄几句后,两位老阿姨溜出门口晒太阳、看秋千,怡然自得,也挺“自来熟”,平常得让人恍惚间以为瘟疫并没有发生过。
*本文图文均由作者提供
推荐阅读
「听潮」是潮汕知名的文化创意活动品牌,专注成为连接潮汕与外部世界的文化窗口,以全球视野发现潮汕文化价值。目前正致力潮汕在地文化探索,期待以此摸索出在地文化挖掘的新方法。